当前位置:主页 > 亲子 > 育儿 > 孩子经常挤眉弄眼,就是抽动症吗?

孩子经常挤眉弄眼,就是抽动症吗?

2019-10-03 15:06:06   来源:未知
文章导读

文 / 干玎竹 编 / 袁月 【搜狐健康】儿科门诊经常会接诊一些这样的患儿,有的频繁挤眼睛,点了好多眼药水也不好;有的嗓子里时时刻刻发出怪声,要不就不停地清嗓子,吃了好多治疗咽喉炎的药也没效;还有的耸肩、甩胳膊、摇头、扭脖子,总之,各种各样的怪动作一刻不停。后面跟着忧心忡忡的家长,大夫,我的孩子最近常常挤眉弄眼,就像是要打喷嚏打不出来的样子,其他人都说是孩子淘气,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不会是抽动症吧? 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儿保科刘雅静医师告诉搜狐健康记者,孩子挤眉弄眼是有很多原因的,比如患有结膜炎、鼻炎、抽动障碍、癫痫等疾病,是需要医生进行鉴别诊断的。 家长在发现孩子有不同于别人的表现时,往往想到的是求助于网络。如果查到有些疾病和孩子的表现相符,就先入为主地认为孩子患有某种疾

  文 / 干玎竹 编 / 袁月

  【搜狐健康】儿科门诊经常会接诊一些这样的患儿,有的频繁挤眼睛,点了好多眼药水也不好;有的嗓子里时时刻刻发出怪声,要不就不停地清嗓子,吃了好多治疗咽喉炎的药也没效;还有的耸肩、甩胳膊、摇头、扭脖子,总之,各种各样的怪动作一刻不停。后面跟着忧心忡忡的家长,“大夫,我的孩子最近常常挤眉弄眼,就像是要打喷嚏打不出来的样子,其他人都说是孩子淘气,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不会是抽动症吧?”

  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儿保科刘雅静医师告诉搜狐健康记者,孩子挤眉弄眼是有很多原因的,比如患有结膜炎、鼻炎、抽动障碍、癫痫等疾病,是需要医生进行鉴别诊断的。

  家长在发现孩子有不同于别人的表现时,往往想到的是求助于网络。如果查到有些疾病和孩子的表现相符,就先入为主地认为孩子患有某种疾病。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刘雅静说,医生可以理解家长的担心,但家长往往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儿童的行为表现是需要根据年龄特点和所处环境来具体分析的。比如3—6岁学龄前男童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表现为好奇心强、贪玩、调皮、注意力易分散的情况,家长会认为孩子患有“多动症”,这是不恰当的。

  因此,刘雅静建议家长,怀疑自己孩子可能有问题时,应寻求专业的医务人员的帮助,切莫给自己孩子乱贴“标签”。

  什么是抽动症?

  刘雅静说,即使得了抽动症,家长也不要太紧张。

  2018年在国内上映的一部印度电影《Hichki》(中文译名《嗝嗝老师》)讲述了患有图雷特综合征的姑娘奈娜,不畏世俗偏见,最终成为优秀教师,带领全校垫底的9F班学生逆袭的故事。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凭借出色演技让我们形象地了解到一种疾病——图雷特综合征。

  图雷特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又称为Gilles de la Tourette综合征、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以慢性、重复性、多发性运动性抽动,伴有不自主发声为特征的神经精神疾病。

  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期,以简单或复杂的不自主、重复、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抽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强迫动作或其他行为症状。根据临床特点、病程长短、是否同时伴有发声抽动的不同,临床上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障碍和图雷特综合征三种类型。本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且性别差异显著,男女发病比例为(3—5):1.多见于学龄期儿童。

  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

  抽动障碍的儿童多以头面部运动抽动为首发症状,表现为眨眼、张口、皱眉、歪嘴、摇头等,而后逐步向颈部、肩部、躯干部发展,表现为点头、扭脖子、耸肩、吸肚子等。发声性抽动为本病的首发症状,占12%—37%,常常表现为清嗓子、尖叫、吸鼻、犬吠等声音。本病的诊断目前尚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临床上主要依据患儿抽动症状及伴随精神行为表现进行诊断,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也是必须的,目的在于排除其他疾病。抽动障碍患儿常常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情绪障碍和品行障碍等,增加了病情的复杂性和治疗难度。

  抽动障碍能治好吗?

  抽动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精神疾病,并非短期内可以治愈,有时会在症状得到控制后因停止治疗而症状复现。目前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综合疗法,注重个体化治疗,积极治疗共患病。本病预后一般良好,约1/3患儿抽动症状缓解,1/3患儿抽动症状减轻,1/3患儿症状会持续至成年,可因抽动症状或共患其他心理行为障碍而影响生活质量。

  家长如何照顾抽动障碍患儿?

  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生活要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紧张和兴奋。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切勿暴饮暴食。

  2.居室注意开窗通风,环境尽量安静,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减少噪声。

  3.由于抽动障碍儿童智力不受影响,可以正常上学,避免课业负担过重;鼓励参加社会实践和体育活动,避免过量运动以免症状加重;采用耐心说服教育的教养方式,避免打骂体罚,出现不良的行为习惯要及时制止、纠正。

  抽动障碍病因不明,目前研究认为与遗传、免疫、神经递质异常及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家长应提高儿童机体免疫力,避免诱发因素如罹患感染性疾病、食用色素和添加剂等,加强患儿生活管理,改变教养方式,防止抽动障碍的症状加重或复发。

提示:支持键盘“←→”键翻页

最新推荐

精彩专题

育儿